极目新闻记者 胡长幸
通讯员 康鹏 张隽玮 张璨龙
规划面积719平方公里,相当于新加坡的国土面积,武汉新城如何聚焦“两高地、两中心、一样板”总体定位,锚定“山水城、家园城、智慧城”目标,扎实推进规划建设?3月30日,武汉东湖高新区举行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(扩大)集体学习暨“光谷大讲堂”。住建部科技委员会秘书长、广州规划协会会长潘安博士以《建构空间秩序,提升建设效率》为题作报告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潘安曾任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局长和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,发表过《规模、边界与秩序——“三规合一”的探索与实践》《商都往事:广州城市历史研究手记》等多部著作。
现场,他讲述了空间秩序的基本概念,通过北美五大湖城市群、兰斯塔德都市圈和广(州)佛(山)都市圈等案例,介绍了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过程,并解读了对湖北省域空间秩序及三大都市圈的理解。同时,以广州珠江新城规划建设为镜,指出了新城建设的可借鉴之处。
“现代社会,人口向大都会区聚集的现象明显。世界上50%的人口,居住在不足2%的土地上。到2015年,全球已有8个城市人口超过2000万。”他介绍,从1978年到2016年,我国城市人口由1.7亿人增加到7.9亿人,城市从193个增加到657个。预计到2050年,我国城市人口将达9.1亿。
目前,中国已经形成长三角、粤港澳、京津冀、成渝、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。“国家和地区介入全球竞争的基本单元,已由独立的城市转为城市群。世界范围内,能够拥有数个城市群的国家不多,有条件将数个城市群有机结合起来的更是凤毛麟角,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有利因素,努力促进五大城市群的有机组合,提升国家综合实力。”潘安表示。
他认为,长江中游城市群位于五大城市群的地理几何中心,潜力大,具有可塑性。“充分发挥地理几何中心的优势,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崛起,是我们的历史责任。湖北的发展,不止关乎其自身,对于建构国家空间体系也是非常重要。”
湖北以水为伴,三大都市圈的主要中心城市——武汉、襄阳、宜昌均依江而建,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。其中,武鄂黄黄都市圈体量大,人口和经济总量占到湖北省四成左右,是三大都市圈的龙头。
从资源环境角度看,武鄂黄黄都市圈北依大别山,历史文化环湖拥江依次展开,具有构建完整都市圈形态的基本条件,也具有建构“蓝绿结构”和“城市结构”两个维度包容,和谐、共生的基础。
“武汉新城地处武鄂黄黄都市圈的几何中心,一条扁担挑两头:一头是黄冈、黄石、鄂州,另一头是汉口、武昌、汉阳。其位置就像武汉在长江流域一样处于枢纽地位,足见其重要性。”
按照省市部署,武汉新城将推进世界创新策源地攻坚、高效畅达交通提效、创新人才吸引力提升、蓝绿成网生态提质、韧性安全设施保障五大计划,实施现代服务提升、交通互联互通、生态环境治理、产业创新示范、公共服务提质、基础设施完善等六大工程。
“新城建设不能把焦点只聚在一个点上,但也不能面面俱到。要依照轻重缓急,点线面体综合发展的原则要把不同项目组合在一起,尽快形成初步效果,建构新城基本空间格局。”潘安建议,武汉新城要合理规划功能布局,瞄准完整城市,依托山水格局,完善底线管控,整合花湖机场等优势资源,加快推动武汉新城和武鄂黄黄都市圈的建设,支撑湖北承担在国家空间发展战略上的重要责任。
潘安还介绍了广州佛山同城化经验。两市日均交通出行163万人次,已接近广州内部主要客流廊道规模,初步形成“广州服务+佛山制造”产业协作格局。近年来,两市以规划、高快速交通设施建设先行,推动“融合共建”体制机制创新。目前,已建立了从省到市的多级行政协调机制,共创发展增量,打造“湾区极点”,对于武鄂黄黄同样具有借鉴意义。
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,本次集体学习聚焦武汉新城规划建设,阐明原理、提供借鉴、统一思想、击鼓催征,高新区上下要按照国家省市战略部署,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、舍我其谁的责任感,抢抓机遇,加快项目建设,全力打造武汉新城核心区,促进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成势见效。
东湖高新区党工委、管委会在家领导,各职能部门、园区、街道、国有企业、派驻单位、事业单位副处级以上及其他干部300余人参加。
(来源:极目新闻)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极目新闻”客户端,未经授权请勿转载,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一经采纳即付报酬。24小时报料热线027-86777777。
标签:
要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