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国内的各大赛事官宣,仿佛马拉松又回到了三年前的火热,这一繁荣景象不禁让我想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跑步热潮,当时这项运动先是在美国发展开来,随后影响到欧洲、澳大利亚等地,就连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(Jimmy Carter)也是长跑的头号拥趸,在这个背景下诞生了诸多经典赛事,历史性瞬间和迄今仍生机勃勃的品牌。来,一起带着赛事重启的好兆头,感受下这段属于长跑的黄金时代。
(资料图片)
故事要从新西兰的著名教练亚瑟(Arthur Lydiard)说起,制鞋师出身的他在创办了一个田径俱乐部并担任教练后,因培养出诸多知名运动员,如Murray Halberg(1960年奥运会男子5000米金牌), Peter Snell(1960年奥运会男子800米金牌、1964年奥运会男子800米和1500米双料冠军)和Barry Magee(1960年奥运会男子马拉松铜牌)等人,不仅将新西兰的长跑送上了世界之巅,也令其名声愈加响亮。
当时仍是俄勒冈大学的教练鲍尔曼(Bill Bowerman)就是其中之一。带着好奇与未知,鲍尔曼前往亚瑟书中《Run to the Top》提及的新西兰奥克兰康沃公园,要不是亚瑟的介绍,鲍尔曼以为这里正在进行一场越野比赛:在此地,无论是老年人、孩童、年轻人,都在这里进行着慢跑运动。在新西兰的日子里,鲍尔曼也开始慢跑,距离越来越长,精神状态越来越好,体重掉了10磅,腰围也瘦了3英寸,这令这位年过半百的教练感受到了生命的韧性。他有了一个新的想法:不是做一名教练,而是一名老师,不止是学生运动员们的老师,而是所有人的“跑步”老师。
在回到尤金没多久,他开始了“慢跑”布道,先是在杂志上发表文章,邀请大家前往海沃德田径场参与这项运动,第一周有50个人参与其中,第二周人数到了200人,后来跑道上人声鼎沸,形形色色——慢跑这项运动,开始在尤金,开始在海沃德传开了。
在刚开始,鲍尔曼还在担心是否有人会因为跑步发生意外,比如老年人、儿童。但通过从亚瑟那里学到的知识和经验,鲍尔曼教给了人们一些慢跑的基本原则,比如不强调竞速,感受身体的状态等。后来鲍尔曼结合人们的疑问、经验和反馈,出版了自己的书《慢跑》,在当时至少卖了100万本。如今人们会记得鲍尔曼是耐克的联合创始人、是俄勒冈大学的知名教练,但很少有人记得是他把慢跑从新西兰带回了美国,并发扬光大。
普雷方丹(Steve Prefontaine)可能是鲍尔曼手下最耀眼的运动员,当他飘逸的长发在风中肆意摇摆,孔武有力的步伐朝着终点进发,观众席上“普雷”的呼声愈加震耳欲聋,这是属于普雷的赞歌。在当时,正是如肖特(Frank Shorter)、普雷方丹等运动员的竞技表现,使得长跑这项运动的群众基础进一步扩大。
最高光的瞬间要数1972年肖特勇夺奥运会马拉松项目冠军,美国人几十年没站上这项运动的最高领奖台了。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:在肖特即将冲线前,一位德国人冒名顶替了他率先冲线,评论员立即指出了这一行为。后来这一瞬间被华盛顿邮报列为十大体育运动瞬间。不仅如此,当时如“芬兰飞人”拉塞(Lasse Virén)、波士顿马拉松四冠王罗杰斯(Bill Rodgers)、世界越野锦标赛双冠王克雷格(Craig Virgin)等人的杰出表现都使得这项运动进一步传播。
在另一个视角内,第一位完成波马的女性凯瑟琳(Kathrine Switzer)称跑步让女性意识更为强烈,对于女性而言,这项运动不仅无需男性帮助,同时也能带来极大的满足,并结合Jacqueline Hansen和Miki Gorman等人的事迹,引导了更多的女性去参与到了这一运动中,并赋予其竞技意义,其高峰出现在琼(Joan Benoit)赢得了1984年奥运会的女子马拉松冠军时,极大鼓舞了女性投身于该运动。随着规定性别平等的《第九条》在1972年发布后,也为越来越多的女性提供了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。
据不完全统计,在当时,至少有2500万人参与到了这项运动中。火热的市场也催生了资本进入,啤酒生产商安豪泽布施公司(百威啤酒是旗下产品之一)开始进行比赛冠名与赞助,甚至放到了卡特总统的桌前;其竞争对手COOS啤酒也开始进军马拉松赛场,不愿意慢半拍。
1966年成立的《跑者世界(Runner"s World )》在1967年测评了16款跑鞋,没几年就到了178款,其背后是各类运动装备生产商的崛起与飞速发展,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上文提到的鲍尔曼和其学生菲尔·耐特一同创办的蓝带体育,后更名为“NIKE”,现如今已是体育领域的绝对巨头;恒适公司(Hanes Corp.)注意到了女性跑者市场的崛起,开始迅速为女性生产跑步用的服装。
当然,受益的除了大公司外,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公司,比如有一家公司开始针对跑者生产了高能见度的服装,从发光头带到背心,在市场上大受欢迎,在当时的月流水能保持在5万至6万美元每月。影响力甚至超出了圈内,著名杂志编辑John Horan估计每年售出的价值2.5亿美元的跑鞋中,有40%的是被不跑步的人买走。《跑者世界》成立7年后,开始以月发刊,订阅人数水涨船高。几位作家如Jim Fixx出版了《跑步全书(The Complete Book of Running )》,一度成为畅销书,90周内售出了75万本;George Sheehan出版了目前仍很畅销的《跑步圣经(Running & Being》。
路跑赛事也呈燎原之势席卷全球,在美国,诞生了如1970年的纽约马拉松、1977年的芝加哥马拉松,1986年的洛杉矶马拉松。随着美国办赛的成功经验及新闻传播,欧洲等地也掀起了一股比赛热,英国奥运选手Chris Brasher和John Disley创办了现在大满贯之一的伦敦马拉松,1976年奥运会男子万米铜牌获得者Brendan Foster爵士创办了现在英国最为知名的赛事之一大北半程马拉松。一些英国选手也走出国门,在世界大赛上频频获奖。可以说,现如今享誉世界的诸多赛事中,很大一部分起源于那个黄金年代。
当然,飞速发展的过程中,难免有光无法照到的地方。当慢跑有益健康迅速成为一种共识,越来越多的医生鼓励高胆固醇、血压的病人去尝试慢跑时,悲剧开始发生,开始有人因为跑步而发生意外,如猝死等。1976年波马的完赛者汤普森指出: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跑步可以降低一些疾病的发生概率,但却忽视了跑步过程中身体的异样,从而导致了意外的发生。对于女性而言,过大的跑量也可能导致月经不调。对于慢跑对身体副作用影响的研究和论文也如雨后春笋般发表,也让人意识到了其双重性。
“白人、白领、中上阶层,一年收入在30000美元以上,大概率受过高等教育,饮食健康,不抽烟,静息心率在51左右”,这是当时媒体对跑者的画像。的确,在当时的跑步潮中,主要的参与者仍是中产阶级,绝大多数体力劳动者对此运动并不感兴趣。“中产阶级因为额头上的汗水而感到放松”这句话成为了最好的诠释。
如今,那个年代已经远去,此后的跑步潮的影响都不如这一次来得猛烈。六十年代的游行者企图用行动改变社会,比如种族主义;而到了七十年代,他们则成为了慢跑者,开始用慢跑改变自己,这不仅仅是一次运动潮,更像是一次社会运动。时代虽已远去,但历史值得铭记。
标签:
要文